特写:纽约展览突出了中国犹太难民的故事

89岁的Betty Grebenschikoff在2019年4月16日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中央图书馆举办的“上海犹太难民”展览期间观看了展板.Betty Grebenschikoff出生于德国并度过她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美国,但她总是告诉人们:“我在上海长大。” (新华社/王莹)新华社纽约4月28日电(记者周解蓉)八十九岁的贝蒂·格雷本斯科夫出生于德国,大部分时间都在美国度过,但她总是告诉人们:“我在上海长大。”在纳粹德国的盖世太保接近她的父亲的前两天,Grebenschikoff和她的家人于1939年5月登上了一艘船前往中国上海,这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接收犹太难民的地方。在接下来的11年里,她住在虹口区,在那里,超过18,000名欧洲犹太人中的大多数人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定居下来。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了艰难困苦,当地人仍然向新邻居敞开怀抱,帮助他们保持犹太人的生活方式,并有宾至如归的感觉。Grebenschikoff参加了犹太学校,去了犹太教堂,甚至遇到了她生命中的爱 - 一个在学校教授体育运动的俄罗斯人,并在20世纪40年代末与他结婚。本月早些时候,Grebenschikoff在纽约布鲁克林中央图书馆分享她的故事,作为“上海犹太难民”的一部分,这个项目从3月到5月参观了自治市镇的公共图书馆,其中包括旧图片,纪录片放映和讨论。告诉鲜为人知的历史。“中国人民对我们始终很友善,毫无疑问地接受了我们,”Grebenschikoff回忆起她在上海的岁月。她还记得和当地的孩子一起玩,虽然他们彼此不了解,并且学习一些上海方言的日常交流,比如说“你好”或者问“多少钱?”太平洋战争于1941年爆发后,日本侵略者控制了上海,并逐渐将所有犹太人隔离在虹口的“犹太人区”,迫使他们进入一个更加恶劣的环境,生活空间有限,配给食物和医疗用品。据Grebenschikoff说,对于遭受日本残暴和压迫的中国人来说,生活也不容易。“但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反犹太主义的话(来自中国人)。我从来没有像在德国那样称呼'肮脏的犹太人',”她说。“除了我们设法在那里找到避难所之外,我很欣赏这一点。”纽约的幼儿教育家乔斯林伍德(Jocelyn Wood)惊讶地发现她的祖母 - 当时还是一名十几岁的女孩 - 在布鲁克林图书馆展出的一些旧照片中。“我非常感谢上海人民带我的家人入住,”今年2月在上海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的34岁的伍德说。“我的祖母总是说中国人对她非常友好。”在听过祖母的各种旧故事之后,伍德正在考虑将它们编成一本书,供今天的孩子们使历史更为人所知并长久记住。上海犹太难民博物馆馆长陈健也想广泛传播这些故事。陈氏博物馆于二零零七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虹口的“犹太区”地区成立,共同组织了布鲁克林巡回展览。“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让更多人知道中国人的慷慨和善意,”陈说。他补充说,将这些故事带到纽约是一个特殊的意义,纽约是一个美国主要城市,拥有一个由许多前难民或其后代组成的大型犹太社区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犹太难民逐渐离开中国前往以色列,美国和其他目的地,但他们中的许多人仍不时访问上海,重温童年记忆。格雷肯施科夫于1950年离开中国,曾多次访问上海犹太难民博物馆,甚至还向博物馆捐赠了她的婚纱 - 一件白色的全长缎面礼服。Grebenschikoff亲眼目睹了许多沧桑,她表示,她相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实际上是维持和平世界的最重要的事情,正如她在上海的个人经历所证明的那样。“我们必须跟上故事并讲述故事,”她强调说。“如果我们能够彼此相处,那么没有人可以伤害我们。”
上一篇:访谈:副总理说,中国捷克共和国在绿色发展合作方面前景广阔 下一篇:在连云港,中国的年轻村民照顾残疾母亲的Pic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