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经千秋万代祖传之珍爱细藏-汝窑大钵历经沧桑仍保存完整
逾九百载,历经千秋万代之珍爱细藏,此汝窑大钵方可保存得如此尽善完美。汝瓷稀若晨星,据传世名录可见,汝窑从未大规模烧制,同一器形往往仅见一、二例,造形简素者,则尺寸各异,底作三或五颗支钉等。汝窑烧造于仅止两米长之馒头窑,不同于定瓷类节省空间之覆烧方法,汝瓷采立烧,且各器制于独立匣钵中,更使空间局促。窑匠小心翼翼于窑具上平衡泥坯,以三或五颗细小支钉支撑全器,困难重重,烧造成功者遂少。汝瓷多需二次入窑,先素烧,复釉烧。釉面开片纹乃出窑冷却时,釉与胎身之收缩速度不同所致,起因偶然,却成汝瓷特色。烧成如同天然宝石结晶般闪烁迷人之冰裂釉色,却仍需天时地利,非人为可控制。
宋瓷类种琳琅万象,以汝瓷最是稀贵,位中国陶瓷之首,存世之例寥如晨星,可罗列数之,究因有二:一者,自古汝瓷极得珍视,代代递藏,虽偶有遗珠之例,然私人收藏中几无可能再现未录之器;其二,后世未见近类汝瓷之作,同朝民窑亦无造出相近者,异于南宋杭州官窑瓷一类,存世汝官瓷明确可辨,不受鱼目混珠之累。
中国陶瓷史中,唯一亦可罗列清册者乃明代成化窑官瓷,朱汤生曾造册载之。存世汝官瓷未及百件,相较之下,成化官瓷数量却高达六倍以上。多位学者均曾清点存世汝官窑数目,历经数十载,名册数目略见增加。学者相信官汝窑之烧造时间极短,普遍认为廿载,约于北宋哲宗至徽宗二朝之间。陈万里专文述应为1086年至1106年一说,广得认同,但仍有少数学者持他论。虽无记载帝王直接命烧汝官瓷,史料有录朝廷嫌河北定瓷口沿有芒,敕另设官局烧青瓷,窑建河南汝州,或开御瓷订烧先例,弃前从各处贡瓷中择佳之法。
此汝窑钵,撇口,弧腹,卧足,形制优美,规整大气,底存五支钉痕,胎体轻薄,釉面开细小纹片,整体造型古朴雅致,给人以高古之气,宁静隽永之感是不可多得的传世精品,釉色纯正,釉层均匀,胎体坚实,使用痕迹十分明显,气泡稀有,整体极为素雅,蟹爪纹开片和器表深浅不一的附着一层已经钙化的残存物,器底一丝剥釉处显露出铁红色的护胎釉与馆藏汝窑一致。据考证馆藏和拍场均未出现过与本藏品一样之拍品,历经千年而保存完好,从未修复,且该器型尺寸在馆藏汝窑中亦属大器,几无可见。在显微镜下可窥见器身布满气泡及细碎网纹开片,釉色淡雅富趣,通器臻善完美,实属近优难得,存世汝瓷极少,珍藏价值极富潜力,是一件非常难得的汝窑珍品。
北宋晚期御瓷汝官窑,造于河南汝州,今宝丰县,近千年来地位至高,实为神品,乃中国历史之珍,显中国哲学之华,集中国美学之粹。汝瓷小巧朴雅,温婉隽永,不仅代表中国陶瓷艺术之真髓,历史意义更是深远,古今名藏均以其为首,然珍稀无比,一器难求。
多年来,人们屡寻汝窑遗址不果,直到发现河南宝丰清凉寺汝官窑址,并出土大量汝官窑器残片。据出土瓷片,宝丰窑也有烧制民用瓷器。传世汝窑器一般小巧淡素,但考古发掘显示,汝窑艺匠敢于创新,挑战复杂立体形状、镂空、划花等设计,惜似乎未有标新创异之全器流传窑外。近年发现多个窑址,虽有说或为北宋官窑,尤河南汝州清凉寺附近之张公巷,其出土瓷片却与传世汝器有别。
此汝瓷特征极为明确,然釉色仍有多样变化,可见淡蓝乳青无纹者,亦有莹亮晶透,青翠泛蓝,细披冰裂开片纹者,即如本品,通器完美臻善,当属汝官瓷之范。无论物换星移,此件汝窑大钵臻美耀眼,可说是汝瓷之最,观传世汝瓷名录可知,如此釉色仅能见于尺寸较小且造形素雅之器,而尺寸较大或器形繁复者,典型又少见,明人重汝,称汝瓷底部支钉痕为「芝麻粒」,首见于万历十九年(1591年)高濂《遵生八笺》初刊。惜真品难得一见,乏汝瓷范本可依,尽管景德镇窑拟烧各朝佳品,未见仿汝。
汝窑釉料的制备可谓不惜工本,但以御瓷来说,这亦无可厚非。玛瑙的主要成份为二氧化硅,且以铁呈色,而这两种成份均见于汝釉,所以釉中有玛瑙之说颇为可信。中国研究人员已找到大量文献,以资证明宋代(以政和一朝为主,即公元1111至1118年)确曾在汝州开采上等玛瑙。在相关记录中,他们发现若干报呈皇上有大量优质玛瑙的叙述,根据《宋史.食货志》,此类玛瑙产自汝州青岭镇,即现今宝丰县大营镇,距清凉寺窑址仅五华哩。种种迹象显示,当地烧造的御瓷很可能确曾以名贵的玛瑙入釉。
御制汝釉颜色多变,既有浅淡的鸭蛋青,也有像本拍品般泛蓝的天青,其飘逸素雅之美,观之忘俗。大部份汝瓷的釉面开细碎纹片,纹片故意为之者,似以汝窑开风气之先,其配方和窑烧均须严加控制,方能形成理想的细腻片纹。汝瓷泰半满釉裹足支烧,故釉面有芝麻状的椭圆痕迹。大多数情况下,支钉以器底为支撑面。但也有一些特例,是将细小的支钉支在浅窄的器足下沿。这种烧造方式极为罕见,且动辄出错,故只能用于特殊定制之物。而定制方若非宫廷,瓷工亦断不肯冒此奇险。北宋灭亡之后,汝窑的名瓷魅力不减。
上一篇:滨海金控投资策略高峰论坛(杭州站):产业投资有何破局之道? 下一篇:第三届东北舞侠街舞精英挑战赛圆满举办